德清县旅游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春节期间,全县各类民宿客房预订率达到93%,预计除夕至初六期间入住游客达到48870人次,游客人次和旅游收入较去年双双增长20%以上。游客主要来自长三角地区。老姚介绍,他的客人中来自上海的约占一半,来自苏州、无锡等地的占三四成,其余主要来自省内杭州、湖州等地。
逢年过节走在德清莫干山下的村子里,随处可遇一口“阿拉”口音的上海人。上海市民苏女士一家五口,大年初一从上海自驾两个半小时过来度假,住在莫干山镇劳岭村的一处精品民宿。除了休息,爬山、观光、骑行、吃农家菜、逛文化集市等安排,都在民宿帮她设计的“春节套餐”上。
以前村民们见怪不怪的蓝天白云、绿水青山,现在成了吸引投资者、游客的金字招牌,“叶子换成了票子” ,一张床位一年甚至可创10万元税收;以前山沟沟里的村民苦于地处偏僻、交通不便而纷纷进城打工谋生,现在则在家门口迎接慕名而来观光度假的城里人,生意都来不及做;以前祖祖辈辈都是“那山那人那狗”的不变生活,现在是做农家菜的姑嫂成了度假村的大厨、村干部带着村民平时忙着学外语“充电”、“洋家乐”的文章还上了多个省的高考语文卷……几年来,当地干部群众从各种前所未有的巨变中真切感受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现实。德清已成为国内生态旅游和民宿经济的重要标杆,当地的乡村民宿标准被正式立项为国家民宿标准,增势强劲的旅游业已成为这个全国百强县经济增长新动能的又一个重要引擎。
德清民宿经济持续火爆,也是长三角“一体化红利”的典型案例。作为国内经济最为发达、区域协调发展推动较早的地区,长三角的一体化已经涵盖了交通基础设施、各类市场要素乃至制度对接等各个方面,德清亦尝到足够甜头。
从交通因素看,德清已开通杭宁、练杭等多条高速公里以及杭宁高铁,融入了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90分钟交通圈”。市场要素在德清和其它长三角地市间的跨区域流动已非常充分。当地精品民宿的代表裸心谷及裸心乡,其投资运营方就是来自上海的外商。而裸心谷、裸心乡,因其最初的消费群是在上海工作生活的外籍人士,故最早被当地人称为“洋家乐”。当然,眼下各类“洋家乐”消费者中占最大比例的已是国内游客。除了产业类要素,目前上海、杭州等地的国际学校、三甲医院、一流高校等优质资源也在德清陆续落子或处在谈判过程中。制度对接方面,德清至杭州的全国首条跨市域公交已顺利运营多年,与上海多家三甲医院的医保异地报销也已开辟多条专线。
上海一家大数据企业的负责人陈庆华是德清人。他曾创纪录般地在德清居住半年、每周到上海“出差”一到两次,同时顺利管理整个公司。“老家的青山绿水令人向往,而且从这里坐高铁出差、或者高铁到虹桥转坐飞机都一样方便。此外,这里没有高昂的上下班时间成本。”陈庆华说,“有了高铁、互联网等基础设施,长三角比国内其它地区更容易变‘平’。”
当然,如何在逐渐变“平”的区域格局中发展经济,对地方来说也是一道新考题。比如,德清一些乡镇的民宿出现了一哄而上的苗头,局部供过于求等问题已经显现。姚松林等多位民宿经营者告诉记着,除了节假日等热门时间点,日常时段客源的增速已经明显放缓。德清县的管理者也提出,要进一步规范民宿,坚持高端定位,注重品牌培育,建立健全长效管理和倒逼机制促进民宿品质提升;同时进一步优化服务,着力提升服务水平和从业人员素质,以提高游客满意度来赢得回头率。在要素引进、制度对接方面,如何用好上海自贸区建设、全球科创中心建设等重大战略机遇,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实施“接沪融杭”,也是德清正在大力谋划的新文章。